2014年5月28日 星期三

【採訪】中山醫學大學電子報第71期

那年,我在海上行醫】-張肇烜醫師採訪
 醫學院 / 醫學系

張肇烜醫師於1986 年生彰化員林,中山醫學系畢業後,擔任海軍大漢軍艦(ATF-553)醫官,現為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師。《那年,我在海上行醫》為張肇烜醫師的第一本創作集。

那年,我在海上行醫
穿梭在大海上,作所有水手的後盾,就像尋找終極寶藏的《航海王》一樣,縱然不知道終點究竟為何,但一直都享受著航行在這個偉大航道的過程。這一年的船醫生活,大概就是這種感覺!

剛從醫學系畢業的菜鳥醫師,來到船齡七十歲的老船艦報到,成為船上唯一的醫師。在這間沒有專業的分科分工,沒有高貴的儀器設備,也沒有先進的醫療檢測,甚至沒有電腦沒有網路,更查閱不到最新醫療期刊資訊的診療所,度過一年於海上行醫的日子。

張肇烜」臉書專頁:www.facebook.com/chaohsuanchang

1、關於出書:
人生的際遇,充滿數不盡的偶然。有時只是順著前方的道路一直走下去,卻時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在這趟路途之中。

我喜歡寫作,服役期間用紙筆寫下和船上弟兄醫病互動的點滴,同時也紀錄下軍旅生活的歷程和曾經走過的每一個足跡。
我一直用心地寫,也開心地筆耕,就是我的寫作初衷。退伍後投稿到出版社,,出版了我的第一本著作,書名是《那年,我在海上行醫》。因緣際會出版社會安排上節目或是廣播,體驗各種不同的事很開心,這是一本在海上行醫、關於台灣的書,以故事的方式做集結,當然也有一些衛教宣傳。這是當初從未料想到的。最近還會上華視的節目。也希望未來可以把醫院裡遇到的感觸記錄下來。

2、關於海上:
這艘船主要是救難的功能,處理一些漁船擱淺、搜救等任務或提供空軍練習射擊靶船。五到七天停靠港邊一次。因為那是一艘超過七十載的軍艦,所以不能離港太遠。這艘船的總人數差不多七、八十人,這還不算最多的人數,最多可以到幾百人,而醫生只有一位。義務役的軍人大多二十幾歲,志願役的有到三、四十歲。大部分在台灣島四周,也都停靠在台灣島上,像一種環島旅程。

3、當初促使踏上從醫這條路的原因動機:
讀高中時的興趣就是閱讀文學作品,社團活動也曾參加文學研究社。也許是家鄉在彰化的關係,尤其喜愛賴和作品,賴和寫詩,也寫小說,曾是當時《台灣民報》的主編,被稱作「台灣現代文學之父」。

賴和的老師高木友枝先生曾對他說:「要做醫生之前,必須做成了人,沒有完成的人格,不能盡醫生的責務。」因此,賴和一生行醫濟世都不曾忘記高木老師的訓示,在彰化市仔尾開設醫院後,他憐憫貧苦的民眾,不但免費看診,還會借錢給病人,然後在過年前用一把火把借據全都燒掉;平日行醫所得也多用來救濟貧困,所以當地的民眾都尊稱他為「彰化媽祖」或是「和仔仙」。

有時候別人會問我,我也會問自己:「為什麼要當醫生?」我想因為賴和的關係,讓我對於醫師這個職業更為敬佩,也因而產生嚮往,不知不覺地學醫從醫。從賴和醫師的作品中,看到了提倡白話文學反抗殖民統治的愛鄉情懷,也讓我體認醫師除了懸壺濟世外,更要為鄉土作出更多貢獻,成為一名關懷社會的醫者。

4、中山醫求學的過程:
我想中山的學風很自由、開放。因此,讓我們對於未來有很多不同的想法,不會侷限在既有的框架之中。感覺上會比他校來得靈活一些。中山醫校園小、很溫馨、很有人情味。以前有參加過杏園社、國醫社。

5、從醫到目前,印象深刻的事:

很深刻的是看著照顧的病人病情惡化,在隨主治醫師查房的時候過世。看著病人在面前離去,從生到死的全程,是很震撼與難過的。

醫生的職業,註定要面對人世間最殘酷的生離死別。如何面對死亡、活出生命是要嚴肅學習的課題。

曾有人這麼形容著死亡,他們和我們都是一顆大樹上的葉子,只是因緣到了,他們必須落下,我覺得這麼看待生死,不過分悲傷,多了些平靜。

在第一次看到大體老師的時候會緊張害怕,但是經過時間的練習,心情上的調適就會好很多。而且大體老師都很有愛心,他們付出身體教育醫學生,我們該心懷敬畏;第一次看到病人死亡會有很大的衝擊。面對生命的多變,要及時行樂,不能對死亡感到習慣。醫院裡的人際關係(和醫療人員、家屬和病人) 是醫院裡會經歷到,但書上沒教的事情。學會和病人溝通。例如病人想要出院但是在醫療上不允許,就必須要好好的溝通,這些都是書上沒教的小事卻很重要。

6、心中依循的典範:

現代臨床醫學之父奧斯勒醫師(Sir William Osler)再三倡導醫界典範(role model)在醫學教育與醫學倫理的重要性。他認為透過這些醫療典範能夠讓後進醫師學到核心的價值觀、對人的態度與關懷以及專業人士應有的行為標準。
醫學系入學面試的時候常會問考生:「你心目中的醫療典範是誰?」我想賴和醫師就是很好的典範,在醫學的專業追求之外,行有餘力,多些人文以及社會關懷。

7、未來期許
不設限走研究路線或是臨床路線,特別不想走外科因為手不太巧,但喜歡與人親近,所以選家醫科。建議學弟妹在見、實習和PGY時可以多感受自己喜歡哪科的氛圍和環境,自己在見、實習及PGY時都有選家醫科,因此比較確定目標。家醫科住院培訓是三年

8、給學校或後輩的建議:
我想我也是醫界的晚輩,還有很多要和教授、師長與前輩們學習。不管在學校或是醫院,和師長、同儕與學弟妹們大家一起學習,共同努力!多念書、共筆念熟、抓重點,上課專心聽、不懂就問同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