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1月25日 星期二

【轉載】關於出版的兩種神話

作家,是最辜負人們期待的行業之一。因為作品是神秘的創造。因為作家的心靈雖然孤單、但又與大眾共鳴。因為,沒有人說得清楚,心靈的深廣跟危險以及刺激,但有人願意垂釣下探......           

【讀‧書‧人 專欄/吳鈞堯】

歐、美電影中,常見「作家」這行當。問他為什麼工作不幹了?因為立志寫一本書。妻外出工作糊口,夫天天窩居,因為一本書存在他腦袋,只差貼上郵票,就能寄發。劇情到後來,總是有了轉圜,夫獲得天啟般,日敲夜響打字機,機器喀拉喀拉滑,再下一幕,主角打扮時鮮,小說出版,晉升暢銷榜。

對應台灣出版環境,這是神話;對應我所知的創作狀態,也還是神話。

作家,是最辜負人們期待的行業之一。因為作品是神秘的創造。因為作家的心靈雖然孤單、但又與大眾共鳴。因為,沒有人說得清楚,心靈的深廣跟危險以及刺激,但有人願意垂釣下探。以他的哀樂承載世間的哀憂。給作家一種恭維,並且幻想他的美好,很可能是對作家遭逢的身心折磨,給予的道德回饋。因此,每當有人在我出版書籍之際,來電喊說恭喜了、該請客了,我都於心底謝謝他的恭維,卻也再一回辜負了他。

曾有朋友這麼估計,一個作家該賣多少書。台灣兩千三百萬人,每一千個人買你一本,好歹就可賣兩萬三千本。真實狀態是,至少得再除以十。版稅多是訂價的百分之十。花三年寫完的十萬字小說,若碰見願意慷慨預付版稅的出版社,不過區區幾萬元,然後還得扣百分之二的勞保給付,更妙的是扣掉的款項,還得列入所得報稅。

作家在台灣,只能當副業。概念猶如台灣古早時代,夫外出打拼,妻偕子女,在家製作蝴蝶結、蕾絲等,補貼家用。這沒甚麼不對。作家也是手工業。

得有廣眾的閱讀人口,作家才能把他垂釣的繩子,更往下探。為了這不可知,但極可能獲得豐碩成果的回饋,作家才能丟棄了工作,寫一本書。不過,沒有極可能獲得的回饋,台灣作家還是一個比一個爭勇,探得很深。寫作,本非利益得以衡量。再說,很多作家是「自私」的,他的完成是一種藝術,沒有受眾的考量。

作家辜負一般大眾的期待了。這是一個幻滅的神話。

再一種幻滅是速度。作家寫作,偶有鬼神附魔時光,但是沉澱、讓文字與故事各自皈依,是需要時間的,猶如釀酒。期間潤稿修稿,自我推翻與改寫,是常有的事,以打字機喀拉喀拉滑,就完成一本書,這如果不是電影劇情,就是我孤陋寡聞。

大陸不讀書與讀書的人,顯然更高過台灣,台灣作家跨岸發展,當然是側重那些讀書份子。我曾有機會跨岸出版,但談述金門戰地必得詮述的共匪共匪,惹毛了審議單位。這也是出版的怪現象。

神話一個一個幻滅了。但是沒放棄,賣一百本、兩百本都寫,只因為神話本就稀有,而我輩只是,立志當人。

(source: http://cynthialindeman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13/06/writer-fff.jpg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如有任何疑問歡迎在此匿名留言詢問, 您的個人資料不會出現在網頁上..謝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