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2月3日 星期二

《那年,我在海上行醫》 作者序











作者序

海上這一年    

人生的際遇,總是充滿數不盡的偶然。    

七年醫學系畢業、考上預備軍官(預官)、通過醫師國考取得醫師執照後,我抽籤分發到海軍基層艦艇單位,就此展開軍旅生涯;又因為我國兵役制度將由徵兵制改為募兵制,我可能成為最後幾位來到船上報到的義務役醫官,也是台灣的「末代醫官」。    

過去二十多年的日子,求學讀書占了絕大部分的時間,很多人覺得當兵是在浪費時間,一年的光陰形同浪費生命。然而,改變看法,就能改變事情的好壞,一件事情的好壞,往往取決於自己的應對態度。驪歌響起之時,同學即兵分兩路,一路無縫接軌地進入白色巨塔,擔任大醫院的小醫生;一路如我,穿上軍服,盡國民應盡的義務。有人覺得可惜,醫學系畢業還來當兵。我則將這一年視為一段中繼的緩衝,跳出過去熟悉的環境,來到另外一個地方,體驗不同的生活。    

當醫生是一輩子的事,當兵卻只有這一年。還是隨著船艦,航行在無邊無際的大海,真的是極為難得的寶貴經驗。    

雖然台灣四面環海,以海洋立國,但是我對於大海卻覺得陌生,直到分發到海軍基層艦艇的這一年,我才乘著軍艦,開始認識這片藍色的國土,游移於台灣的每一個港口,從中欣賞她們各自的美好,並在港區的每一個角落踏印上我的足跡;軍中是社會的縮影,這一年,我看到也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事物,看到白色巨塔以外的人生百態,也看到社會的另外一面,更感受到軍人及軍眷不為外人知的苦悶和辛酸。    

醫官的本業仍是醫療,然而我只是個剛當完實習醫生、剛考取執照的菜鳥醫師,臨床經驗畢竟有限,卻要到船上成為診療所的負責醫師。在醫療貧瘠的汪洋下,沒有精密儀器、設備及檢驗的輔佐,我也只能讓一切回歸醫療最原始的初衷。    

人說:「下醫醫病,中醫醫人,上醫醫心。」很多人問我:「醫官,你在軍中能學到什麼?」想著想著,才發現自己得到了許多。感謝艦長給我最大的空間揮灑,讓我剛畢業就可以擁有一間私人診療所,全權決定要進哪些藥品和衛材,而且沒有成本的考量,得以拋開一切的包袱,打造心目中的病院。除了輪休放假之外、我永不停診、二十四小時待命,希望真正地做到醫人、醫病,也醫心,也因為我一直都在,沒有時間的急迫性,所以可以完全落實個人化、量身訂做式的醫療。    

在船上的這一年,就像《航海王》船長魯夫帶領水手夥伴尋找終極寶藏一樣,雖然不知道終點到來時,寶藏究竟是什麼,但是我們享受著航行在這個偉大航道的過程。這一年就像浪潮一樣,有時起,有時落,隨著風浪和潮水的起落,我也不斷探索著人生的方向。麥克阿瑟(Douglas MacArthu)將軍曾說:「如果給我一百萬再去當一次兵,我絕不願意;但如果給我一百萬要買我當兵的回憶,我也不願意 !」當過兵後,更覺得麥克阿瑟形容地如此貼切。    

然而,我終究只是海上的過客,還是得回到白色巨塔繼續學習。這一年走這遭,沒有愧疚和遺憾;只有離開老船艦的萬般不捨。未來,想起這段日子,如同時時提醒著我,莫忘初衷!  

張肇烜

關於作者
張肇烜(ㄒㄩㄢˇ)  
1986 年生於彰化,中山醫學系畢業後, 擔任海軍大漢軍艦(ATF-553)醫官,現為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師。  

著作
2013《那年,我在海上行醫》,華成出版。

「張肇烜」專頁http://www.facebook.com/chaohsuanchang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如有任何疑問歡迎在此匿名留言詢問, 您的個人資料不會出現在網頁上..謝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