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的一生只有短短的36載,
卻為台灣留下永遠不朽的國寶藝術;
你一定要認識的藝術家。
◎ 張肇烜(醫師)
黃土水(1895-1930),出生在台北艋舺祖師廟的後街( 今日的萬華),他出生的那一年,也是日本治台的第一年。
黃土水出生在一個貧寒的人家,「生食都不夠,那有通曝乾」, 他直到12歲才有機會進入公學校讀書。老天卻是如此捉弄人! 也在這一年,黃土水的父親去世, 母親只好帶著他投靠同母異父的哥哥, 他也因此轉學到大稻埕公學校。
或許是老天的安排吧!大稻埕街上有許多佛雕店, 而黃土水的哥哥是一位木匠,他因此耳濡目染, 無形中對雕刻產生興趣。家境清苦的黃土水, 後來考取國語學校師範部,他在「美術」和「手工」 的表現特別優異。 畢業展覽時校長看到黃土水自學創作的雕刻作品驚為天人! 惜才的校長對他說:「你應該要去當藝術家,當老師太可惜了」。 校長不只熱心地幫黃土水寫推薦函到「東京美術學校」, 還幫他申請到獎學金,要他不用操心學費。
留日學習美術第一人
在校長推薦之下,黃土水1915年到日本美術最高殿堂深造, 他是東京美術學校創校以來「第一位」台灣留學生, 也是台灣留日學習美術第一人。好不容易得到寶貴的學習機會, 黃土水幾乎全神貫注在最愛的雕刻藝術之上。 沒有多餘零用花費的他,三餐多以地瓜粥止飢, 終於獲得最佳成績畢業。 1920年他再考取該校研究科繼續學習雕塑。
黃土水的才華很快受到肯定, 同一年他以台灣原住民為創作題材的雕塑作品《山童吹笛》 入選日本帝展,是有史以來第一位入選日本帝展的台灣人! 在殖民的年代,「一位台灣藝術家的作品能夠入選帝展, 比一百場的街頭演講還要振奮人心!」黃土水入選帝展的消息轟動台 日兩地,當年他只有24歲。黃土水的才華不是偶然, 之後連續三年,他以作品《甘露水》、《擺姿勢的女人》和《郊外》 接連入選日本帝展,他的作品裡總是流露濃厚的台灣味。
黃土水在日本留學時照片(via wikipedia commons public domain )
黃土水:「出生在台灣」
黃土水有很強的使命感,他不以入選「日本帝展」自滿, 1922年他受邀在《東洋》雜誌寫下《出生在台灣》一文, 開頭他寫道「昔稱人生七十古來稀,人類的壽命長不過七十左右」, 「我自己不知道幾歲的時候會離開世間,假定人死也有命的話, 我也已經過了一半以上的壽命了。」他認為「 雕刻家的重要使命在於創造出優良的作品, 使目前人類的生活更加美化。 即使完成一件能達成此重大任務的作品,也是不容易的事。」 因此他只要一想到這點,就沒辦法像其他人一樣抽菸、逛街, 或是飲酒聊天到半夜,黃土水覺得「寶貴的時間,一刻都不能浪費! 」
從早到晚,黃土水只想著雕刻,他手執鐵鎚, 不知道有幾十萬次或幾千萬次那樣地拼命敲打著石材。 一個人在異鄉打拚,他感概地寫道:「生在這個國家, 便愛這個國家。」雖然藝術沒有國境之別,在什麼地方都可以創作, 但是黃土水始終還是最懷念自己出生的「台灣」。 當時很多日本人覺得台灣是瘴癘蠻荒之地, 黃土水特別向從來沒有到過台灣的日本人說明, 台灣是一個多麼美好的地方,是難得的寶島! 他特別介紹玉山和雪山的高峰峻嶺,以及平原丘陵的清淨河川, 台灣茶園瓜圃翠綠長青,而綠色稻波蜿蜒如浪。黃土水說台灣是「 南方寶庫」,是「地上樂園」,連西方人都嘆稱台灣為「福爾摩沙」 、「美麗之島」。
創造屬於「福爾摩沙」的藝術
話鋒一轉,黃土水感慨台灣人身處在美景豐富的地方, 卻忽視了美好的文化與生活。他認為台灣不能和中國傳統雕刻一樣, 只有千篇一律的廟宇建築,或是住家陳設; 台灣的物質文明不斷進步,精神層面卻沒有跟上。 他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能夠一起為台灣藝術努力,創造屬於「 福爾摩沙」的藝術。
黃土水就是這麼有使命感!
他希望發揚台灣文化,希望台灣精神文明能夠進步。
那時候的台灣連一位畫家、美術家都沒有, 要大戶人家拿出五百塊買畫都嫌貴;他卻豪氣千雲地說:「 毫無疑問地,台灣一定會產生偉大的藝術家!」他大聲地說:「 這絕對不是我的幻夢」,一定會有藝術上「福爾摩沙時代」 來臨的這一天!
黃土水堅信「藝術可以不朽」,心繫台灣的他, 覺得自己一定要為台灣留下作品。 恰好故鄉艋舺龍山寺委託他製作木雕像,黃土水出身艋舺, 毫無懸念一口就答應。他要製作佛像前下足了功夫,最後特別選擇「 釋迦出山」的故事。釋迦在雪山面壁修行足足6年之久才出山, 堅忍的毅力正也是黃土水一生奮鬥的寫照!這座《釋迦出山像》 看似沉靜,卻蘊含內斂的動態,釋迦眼觀鼻,鼻觀口, 看似有一股力量往下,但是釋迦又將手往上舉,這股向上的力量, 給人寧靜安定之感。可惜木雕像後來在二次大戰空襲中炸毀, 只留下依照石膏原模再翻鑄的銅雕,現藏於國立台灣美術館等地, 已成為「台灣國寶」。
生命雖短暫,藝術卻永恆
黃土水最出名的大作-《水牛群像》,是他的嘔心瀝血之作。 農業時代的台灣,任勞任怨、 勤奮吃苦的水牛是最讓台灣人感念的農耕幫手。黃土水對「 台灣水牛」情有獨鍾,作品常以「台灣水牛」作為創作素材。 他為此還真在家裡養了一頭水牛就近觀察,捕捉神韻。 黃土水日日夜夜地雕塑這件長555公分、 寬250公分的浮雕鉅作,終於積勞成疾。
1930年的冬天,黃土水強忍腹部的劇痛,還是堅持一定要把《 水牛群像》完成,才到醫院就醫。豈料這不是一般的肚子痛, 病情已快速進展為嚴重的腹膜炎。 腹膜炎奪走年輕藝術家的璀璨生命, 黃土水的一生只有短短的36載, 卻為台灣留下永遠不朽的國寶藝術。
黃土水《水牛群像》1930年(圖片來源:作者提供, 攝於國立台灣美術館)
《水牛群像》,成為黃土水一生的代表作, 然而這幅鉅作卻連展出都來不及。直到黃土水去世6年後, 他的遺孀黃廖秋桂女士帶回台灣致贈給「台北公會堂」, 也就是今日的「台北中山堂」,世人才能一睹鉅作。
更讓人遺憾的是,黃土水絕大多數的作品都在二戰中消失, 隨著政權的再度轉移,黃土水提倡「台灣文化」, 強調刻苦打拚的台灣「水牛精神」不為敗退來台的專制當局所喜, 他的名字就此在台灣社會沉寂超過50年, 台灣雕塑發展也受到戒嚴氛圍箝制。他的《水牛群像》 幾十年長久的時間更被擺在中山堂幽暗的角落, 一直到1983年石膏原作才由文建會依照原模複製, 分別收藏在國立台灣美術館、台北市立美術館和高雄市立美術館。
黃土水與自己的作品《水牛群像》合照 (via wikipedia commons public domain )
他的一生是台灣傳奇
終於等到台灣解嚴,走向民主,「本土化」浪潮再度襲來, 黃土水的名字和作品終於再度出土,他也被認定是台灣史上「 第一位雕塑家」,《水牛群像》 更在2009年由文化部公告登錄為「台灣國寶」。
「若欲做牛,毋驚無犁通拖」,黃土水身處「殖民年代」,卻充滿「 台灣意識」,他的一生就如同「台灣水牛」般勤奮認真, 不只追求精神上的文明,更希望能夠創造屬於台灣的藝術, 直到到去世之前的最後一刻還兢兢業業地拿著鐵鎚雕刻。
黃土水全心全意要留下優秀的作品,美化台灣人的生活。他曾說:「 對我們藝術家而言, 只要用血汗創作而成的作品還沒有被完全毀滅之前, 我們是不會死的。」
一直到今天,
黃土水的作品已是「台灣國寶」,
他的水牛更內化為屬於台灣的文化圖騰。
他的一生是傳奇,
藝術不死,
藝術家真的不死。
2016/2/17 【想想論壇】
本文媒體轉載
1. 【風傳媒】
2. 【民報】
3. 【鯨魚網站】
喜歡這篇文章請加入FB專頁,是對作者最大的鼓勵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如有任何疑問歡迎在此匿名留言詢問, 您的個人資料不會出現在網頁上..謝謝